中醫藥理論

中醫治療理論基礎

“扶正不助邪,祛邪不傷正,助戰不干擾”

中醫治病理論基礎,已流傳有數千年的歷史,或許有人認為由於中醫藥是缺乏科學驗證的基礎,因此可信度較低。但是我們萬萬不能忽略一部中醫藥發展史,其實就是一部人體臨床實驗的歷史過程,早期那有什麼實驗設備與儀器,藥方配好、藥材煮好,人就是服用與實驗的對象。因此,評估中醫藥除了依據現代的標準檢驗,歷史流傳的經驗更是不可忽略。

中醫面對免疫性重大疾病的發生與發展,皆視為人體內正氣與邪氣鬥爭的過程,反映“正邪相爭”的結果,當正氣充沛,則人體有抗病能力,疾病就會減少或不發生;若正氣不足,疾病就會發生和發展。

因此治療的關鍵就是要改變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,正氣得復,邪氣得抑,扶正祛邪,當氣機向朝正面的方向轉換,代表疾病亦會朝好轉痊癒的方向進行。而服用西藥的同時,如何引用適當的中醫中藥,產生協同輔助的效果,更是中西醫結合非常重要的課題。

臨床上,現代中醫藥對於免疫性重大疾病都會基於“扶正、祛邪”的理論基礎,除了觀察正邪消長的盛衰情況,並會了解服用其他藥物的現況,輔以適當中藥,亦稱之為“助戰”。因此,中藥對於免疫性重大疾病處方的原則,就是以“扶正不助邪,祛邪不傷正、助戰不干擾”為基礎,加以靈活運用。

一、扶正

正,即正氣,指人的抗病能力,它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一種力量,同時也是體內正常功能的表現。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,就是指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和自然修復力,以及人體對內環境的適應能力。
扶正:就是運用藥物治療、營養、身體鍛鍊或其他方法扶助正氣,增強體質,提高身體的抵抗力和自然修復力,從而壓制“邪氣”,以達到戰勝致病因素,使身體恢復健康的目的。
   
西醫治療理論中,具備扶正功能者,計有下列3項:

1.強化免疫調節功能: (Immunomodulation)
2.強化生理機能調節作用(Physiological Function Modulation)
3.降低化放療毒副作用 (Reduction of Side Effects)

二、袪邪

邪,即邪氣,指細菌、病毒、物理、化學等一切的致病因素,及這些因素
所引起的病理變化。

祛邪:就是運用各種治療手段,包括藥物、針灸、推拿、運動等方法祛除邪氣,消除致病因素或其作用,限制疾病的發展,祛除體內的邪氣,達到邪虛正實的目的,使疾病逐漸痊癒。

西醫治療理論中,具備袪邪功能者,計有下列8項:

1. 基因表現遺傳調節作用(Epigenetic Modification)
2.誘導良性分化(Differentiation Induction)
3.誘導凋亡(Apoptosis Induction)
4.調控細胞週期以抑制增生與促進凋亡(Cell Cycle Regulation)
5.抑制錯誤訊號傳遞路徑蛋白活性 (Signal transduction Inhibition)
6.對抗侵入與轉移(Anti Invasion and Metastasis)
7.抑制血管新生 (Anti Angiogenesis)
8.清除不良幹細胞以對抗復發 (Elimination of Cancer Stem-like Cells)

三、助戰

如何增進現代醫學,針對癌症使用化學與放射治療的效果,又能降低細胞對化學治療的抗藥性,一直是免疫性重大疾病治療上重要的課題。傳統中藥做為輔助治療的一環,如何提升科學驗證的數據,使得東、西方醫學得以密切結合「去蕪存菁、發揮優勢」,提升整合治療的有效率,這是所有從事專業治療與研究者,必須肩負的責任。
西醫治療理論中,具備助戰功能者,計有下列1項:

降低癌細胞的抗藥性(Reduction of Drug Resistance)、增加化放療敏感度
(sensitization of chemo and radiation therapy)